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03:20:16  浏览:895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09]9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了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及纳税服务工作,指导大企业开展税务风险管理,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现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宣传,辅导企业参照实施,并及时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 
                     二○○九年五月五日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

1 总则
1.1 本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
1.2 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
 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
 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
 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 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
 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符合税法规定。
1.3 企业可以参照本指引,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税务风险特征和已有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 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岗位和职责;
 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和方法;
 税务风险控制和应对的机制和措施;
 税务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
 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机制。
1.4 税务机关参照本指引对企业建立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据以确定相应的税收管理措施。
1.5 企业应倡导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6 税务风险管理由企业董事会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1.7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
1.8 企业应把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其他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形成全面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2 税务风险管理组织
2.1 企业可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立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2.2 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根据需要设立税务管理部门或岗位:
 总分机构,在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
 集团型企业,在地区性总部、产品事业部或下属企业内部分别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
2.3 企业税务管理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 制订和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其他涉税规章制度;
 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税务影响分析,提供税务风险管理建议;
 组织实施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日常税务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
 指导和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企业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和沟通机制;
 组织税务培训,并向本企业其他部门提供税务咨询;
 承担或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账簿凭证和其他涉税资料的准备和保管工作;
 其他税务风险管理职责。
2.4 企业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税务管理的不相容职责包括:
 税务规划的起草与审批;
 税务资料的准备与审查;
 纳税申报表的填报与审批;
 税款缴纳划拨凭证的填报与审批;
 发票购买、保管与财务印章保管;
 税务风险事项的处置与事后检查;
 其他应分离的税务管理职责。
2.5 企业涉税业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资质、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遵纪守法。
2.6 企业应定期对涉税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 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
3.1 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评价风险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企业应结合自身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和实际经营情况,重点识别下列税务风险因素:
 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
 涉税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 组织机构、经营方式和业务流程;
 技术投入和信息技术的运用;
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情况;
 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
 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及行业惯例;
 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 其他有关风险因素。
3.2 企业应定期进行税务风险评估。税务风险评估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
3.3 企业应对税务风险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以及新产生的税务风险。

4 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
4.1 企业应根据税务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4.2 企业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组织机构、职权分配、业务流程、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等多方面建立税务风险控制点,根据风险的不同特征采取相应的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重大程度建立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机制。
4.3 企业应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4 企业因内部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受行业惯例和监管的约束而产生的重大税务风险,可以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以寻求税务机关的辅导和帮助。
4.5 企业税务部门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并跟踪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
4.5.1 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
4.5.2 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等。
4.6 企业税务部门应参与企业重要经营活动,并跟踪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
4.6.1 参与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并跟踪定价原则的执行情况。
4.6.2 参与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以保证符合税法规定。
4.7 企业税务部门应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4.7.1 参与制定或审核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中涉税事项的政策和规范;
4.7.2 制定各项涉税会计事务的处理流程,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4.7.3 完善纳税申报表编制、复核和审批、以及税款缴纳的程序,明确相关的职责和权限,保证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
4.7.4 按照税法规定,真实、完整、准确地准备和保存有关涉税业务资料,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报备。
4.8 企业应对发生频率较高的税务风险建立监控机制,评估其累计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 信息与沟通
5.1 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企业税务部门内部、企业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税务部门与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5.2 企业应与税务机关和其他相关单位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收集和反馈相关信息。
5.2.1 建立和完善税法的收集和更新系统,及时汇编企业适用的税法并定期更新;
5.2.2 建立和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设置和更改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步,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输出能够反映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
5.3 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5.3.1 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对具有重复性、规律性的涉税事项进行自动控制;
5.3.2 将税务申报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利用有关报表软件提高税务申报的准确性;
5.3.3 建立年度税务日历,自动提醒相关责任人完成涉税业务,并跟踪和监控工作完成情况;
5.3.4 建立税务文档管理数据库,采用合理的流程和可靠的技术对涉税信息资料安全存储;
5.3.5 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法律法规的收集、处理及传递的效率和效果,动态监控法律法规的执行。
5.4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记录、收集、处理、传递和保存应符合税法和税务风险控制的要求。

6 监督和改进
6.1 企业税务部门应定期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审核,不断改进和优化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6.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应根据企业的整体控制目标,对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6.3 企业可以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中介机构,根据本指引和相关执业准则的要求,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向税务机关出具评估报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1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一次预警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1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一次预警通知

教体艺厅〔201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当前正值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据卫生部信息,各地流感处于高峰,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增多。学校春季开学将面临流感在学校传播的危险。国务院领导特别要求在开学之前做好各项防护工作。为做好开学后呼吸道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特强调以下工作要求:
  1.做好开学后返校学生的健康监测与管理。中小学要认真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的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高校要加强发热门诊的值班力量,要加强与卫生部门的疫情信息沟通,做到传染病病人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治疗。
  2. 做好校园环境卫生。各级各类学校要对食堂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彻底清洗、消毒学校食堂设备设施及用具;清除上学期剩余的过期、变质食品原料和调料,保证食堂内外环境整洁。搞好学校教学、生活场所室内室外环境的清扫保洁,清除卫生死角。保持教室、宿舍、阅览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人群密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做好学校安全供水工作。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供水设施与设备(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食堂蓄水池、饮水机等)的清洁、消毒工作。通过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提供的学生生活饮用水应经当地卫生部门水质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结合入学教育,以多种形式开展一次预防流感、肺结核、水痘、手足口病等为重点的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病及时就医等,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还要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5.鉴于近年来学校人群结核病患病率有所上升的趋势,为支持各地开展结核病防控宣传教育工作,决定为部分农村学校配发《学校预防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收到宣传画后要迅速将其分发至农村中小学校,并督促学校利用宣传画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
                            教育部办公厅
                          二○一一年二月十一日

黔南州工伤保险暂行办法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黔南州工伤保险暂行办法
《黔南州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已经州人民政府第108次常务会研究同意,现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长:蒙启良

二○○四年十二月二日






黔南州工伤保险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征缴条例》)、《贵州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州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本州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的职工,均有依照《条例》、《办法》和本暂行办法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第三条 州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州的工伤保险工作。
县(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州内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工伤职工及其有关待遇的管理服务工作。
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伤发生情况建立相应经办机构,承办本单位的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管和工会组织等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实施工伤保险的相关配套文件。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及其征缴
第五条 我州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州级统筹,工伤保险基金存入州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县(市)级经办机构按规定设置收入和支出户,收入户资金于次月十日前全部划入州级经办机构,州级经办机构将收入户资金汇总缴入州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划转后收入户无余额。支付时由州财政局将资金从州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划拨到州级经办机构支出户,州级经办机构再拨付到参加统筹地经办机构支出户。
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滞纳金、罚款、地方性财政补贴、社会捐赠以及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
第六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以下支出:
(一)工伤医疗费;
(二)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
(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丧葬补助金;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辅助器具费;
(九)工伤康复性治疗费;
(十)劳动能力鉴定费;
(十一)工伤预防以及工伤事故调查等费用;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费用。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征缴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到所在地州或者县级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登记,申报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必须按月向经办机构如实申报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数额,经核实后及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未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数额的,由经办机构按上年(月)缴费数额的110%确定应缴数额;没有上年(月)缴费数额的,由经办机构根据本州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职工人数、工伤发生率及其行业费率等有关情况确定应缴费数额。
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依法终止的,应当自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或注销手续。
第八条 工伤保险费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根据《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9号)精神,按照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将行业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行业。三类行业分别实行三种不同的工伤保险缴费率。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和主要经营生产业务等情况,分别确定各用人单位的行业风险类别。
我州工伤保险费平均缴费率原则上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1.0%左右。其中一类行业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6%,二类行业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1.2%,三类行业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由州劳动保障局会同州财政局、卫生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调整分类行业基准费率的具体意见,报州人民政府批准后进行调整。
为了鼓励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发生,在二、三类行业内实行费率浮动,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可上下各浮动两档:上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20%,上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50%,下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80%,下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50%。实行费率浮动的企业,初次缴费费率,按行业基准费率确定,以后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序等因素,一至三年浮动一次。
用人单位属一类行业的,按行业基准费率缴费,不实行费率浮动。
第九条 全州统筹的工伤保险基金按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的15%提取建立储备金, 储备金中的30%用于上解省,作为省级调剂金;70%用于调剂州和各县(市)突发重大事故或者当期收不敷支的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
发生工伤保险基金不足以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重大事故时,由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报州人民政府批准后从储备金中支付。储备金不足以支付时,由州人民政府垫付。
第十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其职工发生工伤事故,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办法》和本暂行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一)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
(二)少报职工人数,未给部分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
(三)未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
(四)中断缴纳工伤保险费的;
(五)少报职工工资总额,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一条 工伤认定实行属地原则。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或职工,其工伤认定由用人单位所在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即参加工伤保险的中央、省驻匀、州直用人单位的职工,其工伤认定由都匀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中央、省、州驻其他县(市)属用人单位的职工,其工伤认定由县(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职工在参保地之外发生事故,可由参保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事故发生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由参保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认定。
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或职工,其工伤认定申请由事故发生地的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之间因工伤认定管辖发生争议的,由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二条 职工发生伤害事故的,除不可抗力外,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负责工伤认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发生死亡事故或一次负伤3人以上的伤害事故,应当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报告。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作为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或者视同工伤确认申请(以下统称工伤认定申请),申请工伤认定应当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
用人单位因特殊情况不能按照《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报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后,申请时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职工在原用人单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到现用人单位后被诊断患职业病的,现用人单位有责任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四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报《工伤认定申请表》并附职工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同时提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含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受伤时初诊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证据:
(一)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二)职工死亡的,提交死亡证明;
(三)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一)、(二)项情形的,提交事故的相关证据材料;
(四)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三)项情形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或其他证明;
(五)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情形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相关部门的证明;
(六)属于《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情形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证明,不属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提交相关部门的证明;
(七)属于《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情形的,提交医疗机构抢救证明;
(八)属于《条例》第十五条第(二)项情形的,提交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九)属于《条例》第十五条第(三)项情形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十)由用人单位指派前往国家宣布的疫区工作而感染疫病的,提交有关单位出具的工作安排证明及相关依据。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受理,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限期补正的材料,申请人补正全部材料后,受理时间从补正之日起计算。
职工或者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认为不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并在30日内提交证据。用人单位因特殊情况不能在30日内举证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同意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的举证期限提交证据或者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调查核实的情况,也可以依据职工或者直系亲属提供的材料作出认定结论。
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安全生产监管、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须协助工伤调查和提供必要证据。
第十六条 工伤认定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自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超过一年提出申请的;
(二)属于《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情形的。
对不予受理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认定决定,并于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或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和经办机构。
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发生争议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
第十八条 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的,发给《工伤证》,作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凭证。《工伤证》应准确记载职工受伤害时间、伤害部位、职业病名称,或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与工伤有直接关联的疾病等。
《工伤证》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个人保存。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九条 州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分别由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负责全州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州劳动能力鉴定办公室设在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为州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常设办事机构(以下统称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专人承办劳动能力鉴定日常工作事务,并按《条例》规定承担以下鉴定或确认工作:
(一)伤残等级鉴定;
(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鉴定;
(三)停工留薪期和医疗终结期的确认;
(四)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五)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确认;
(六)供养亲属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
(七)职业康复的确认;
(八)疾病与工伤关联的确认;
(九)其他受委托的劳动能力鉴定。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应当在职工医疗终结期满伤情相对稳定的30日内向州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
(二)工伤认定决定或《工伤证》;
(三)诊断证明、检查结果、诊疗病历等资料;
(四)患职业病职工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以及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五)工伤职工认为工伤直接导致其他疾病的,还应当提交工伤医疗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
第二十一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停工留薪期按医疗机构的诊断意见确定,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的,由医疗机构提出意见,经州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并按《条例》规定享受有关待遇。
职工停工留薪期满,医疗机构出具继续治疗证明的,可以延长停工留薪期,用人单位不同意延长的,由用人单位向州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提出确认申请,用人单位未提出确认申请的,视为同意延长。
工伤职工或用人单位对医疗机构的诊断意见(或停工留薪期)有异议的,由州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确认。
第二十二条 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应当从建立的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根据专家组的意见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或相关的确认结论,并及时送达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
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情况复杂的,鉴定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
专家组认为需要做进一步医学检查的,可以要求工伤职工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检查,其检查时间不计算在劳动能力鉴定期限内。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明确工伤职工的伤害部位。因工伤直接导致的疾病,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确认后,可一并列入伤害部位。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州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应当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申请再次鉴定。省级鉴定结论与州级鉴定结论相符的,其再次鉴定费用由申请方承担。
工伤职工自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作出鉴定结论的次月起,按《条例》、《办法》和本办法规定享受有关工伤保险待遇。
省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四条 自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因工伤职工伤残情况发生变化,工伤职工或者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可以向负责首次鉴定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但复查鉴定不得超过一次。
经复查鉴定,工伤职工伤残等级、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发生变化的,自作出复查鉴定结论的次月起,其工伤保险待遇作相应调整。复查鉴定费用由工伤职工支付。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或者未给工伤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
劳动能力鉴定的具体收费标准按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省财政和省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统称医疗机构)治疗。情况紧急时,可到就近医疗机构急救,伤病情稳定后应在5日内转往签订协议的医疗机构治疗。对伤病情稳定后仍不转往签订协议的医疗机构的,经办机构不予支付伤病情稳定以后的所有医疗费用。
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在工伤认定前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用人单位垫付。认定工伤后,对已经发生的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与经办机构结算。继续发生的住院治疗费用由医疗机构与经办机构结算。
患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的,用人单位应及时送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确诊为职业病的,其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因医疗条件所限需转院的,应当由指定治疗的医疗机构提出并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
工伤职工的康复性治疗费和辅助器具配置费,由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与经办机构结算。
第二十七条 工伤职工在外埠医疗机构接受抢救治疗的,脱离危险后应当及时送转本州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对脱离危险伤病情稳定后仍不及时送转本州继续治疗的,经办机构不予支付其脱离危险后的医疗费用。
第二十八条 工伤职工的下列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负责:
(一)按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70%发给的住院伙食补助费;
(二)报经同意到外地就医的交通、食宿费用;
(三)停工留薪期的工资福利待遇;
(四)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生活不能自理的生活护理费;
(五)五级、六级伤残职工难以安排工作的伤残津贴;
(六)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五级至十级伤残职工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应向经办机构提供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决定;
(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三)工伤保险待遇申请表;
(四)经办机构认为有必要的其他材料。
县(市)经办机构在收到上述材料后一周内,初审完毕并报州经办机构;州经办机构应在收到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初审材料15日内对其申领工伤保险待遇材料核实完毕,并按规定落实相关待遇。
第三十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与原单位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按照《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从作出鉴定结论的次月起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
第三十一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的,按《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享受有关待遇。
有下列情况的,由用人单位向工伤职工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并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关系终止手续:
(一)经工伤职工本人书面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
(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
(三)七级至十级伤残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不再续签劳动合同而终止劳动关系的;
(四)用人单位依法破产、解散的。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合并计算,具体标准按《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执行。
伤残职工重新就业后新发生的工伤,按《条例》、《办法》和本办法规定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按新鉴定的伤残等级享受有关待遇。
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或者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十二条 伤残职工被确认需要护理的,生活护理费以本州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从被确认的次月起按月在工伤保险基金中计发,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为50%、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为40%、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为30%。
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发放标准为54个月的本州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一)丧葬补助金(6个月的本州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三)54个月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第三十四条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按《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进行确认。
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应当向经办机构提交被供养人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公安户籍管理的生存证明、工伤职工工资证明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被供养人无生活来源证明,按照《条例》及有关规定享受有关待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分别提交相应材料:
(一)被供养人属于孤寡老人、孤儿的,提交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
(二)被供养人属于养父母、养子女的,提交公证书或收养证书;
(三)被供养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提交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第三十五条 职工因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之月起3个月内由所在单位照发本人工资,从第四个月起暂按因工死亡处理。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可根据生活困难情况由工伤保险基金发给50%,并按月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当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时,再发给其余待遇。被宣告死亡后重新出现的,应当退还已发的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待遇。
第三十六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应当由医疗机构提出建议,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确认,由参保单位或工伤职工填写《工伤职工配置辅助器具申请表》,经办机构按规定核准,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伤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安装、配置。辅助器具安装、配置费的结算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辅助器具需要维修或者更换的,由医疗机构提出意见,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确认,经办机构核准同意,所需费用按《条例》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三十七条 职工工伤涉及其他民事伤害赔偿,伤害赔偿总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其待遇不得重复享受。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获得赔偿后,应当偿还工伤保险基金或者用人单位已经垫付的费用。
第三十八条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三)拒绝治疗的;
(四)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第三十九条 领取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丧失享受条件的,用人单位或者劳动保障事务所应当及时告知经办机构。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职工被借调期间遭受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待遇,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企业破产、撤消、解散的,必须在清算和财产处置中优先预留足应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等费用,并拨付给经办机构。
第六章 工伤保险管理职责
第四十一条 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州工伤保险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伤保险政策宣传和培训,制定地方性工伤保险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制定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管理办法;
(三)制定本州工伤预防宣传培训规划和职业康复计划;
(四)对全州工伤保险基金预、决算进行审核,提出本州企业费率水平的调整方案;
(五)负责对全州工伤保险工作进行管理协调和监督检查;
(六)负责受理向州劳动保障局申请的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复议工作;
(七)负责全州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八)法律法规赋予的或上级交办的其他职责。
第四十二条 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负责对用人单位和职工进行工伤保险政策的宣传、培训;
(三)负责工伤认定工作;
(四)监督检查工伤保险基金的缴纳、支付、使用;
(五)负责本级经办机构的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复议工作;
(六)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四十三条 州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全州工伤保险事务,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编制全州工伤保险基金预、决算及统计、会计报表,并对基金进行收支统计分析;
(二)受理中央、省在匀用人单位及州直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登记、缴费申报,确定缴费费率;
(三)核查用人单位的工资总额、职工人数、参保缴费情况,并保存缴费和待遇享受情况记录;
(四)按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并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
(五)进行工伤保险的调查、统计,实施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工作;
(六)负责与医疗服务机构和工伤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七)指导、监督、检查各县(市)经办机构业务工作;
(八)免费提供工伤保险待遇查询和政策咨询服务;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和上级机构委派的其他工作。
第四十四条 县(市)经办机构承办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事务,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编制工伤保险基金预算、决算;
(二)受理中央、省、州在本行政区域用人单位及本行政区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登记、缴费申报,确定缴费费率;
(三)受州经办机构的委托,负责与本行政区域的医疗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四)负责工伤保险基金的征缴、核定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五)组织开展工伤职工职业康复工作;
(六)编报工伤保险基金的会计、统计报表;
(七)免费提供工伤保险待遇查询和政策咨询服务;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上级机关委派的其他工作。
第四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伤保险费的征缴和其基金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依照《征缴条例》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在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不如实申报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按照《条例》第五十八条的规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瞒报工资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依照《征缴条例》有关规定罚款。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后迟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并可依照《征缴条例》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在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之前,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条 工伤职工的本人工资按《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2004年1月1日后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其工伤保险待遇按《条例》、《办法》和本暂行办法规定执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